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生命论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sheng1 ming4 lun4]

所谓的生命,包含有生物的意味和生物固有本质的属性之意,就后者而言,是与“命”同义。关于“生命究为何物”的问题,要给它下定义极为困难,现阶段只能从科学观点所已掌握生命现象的特征作一举述。其特征概为:主要是由碳为中心的有机物所构成,具有自我保存的免疫、代谢、刺激反应性、生物恒定(homeostasis)等各项机能,并拥有延续种族的自我复制、生殖等的机能。但是,单凭这样是否足以解释生命,现阶段仍无从得知。总之,截至目前所获得有关生物的信息,仅限于地球上的生物而已。以下拟就生机论生命观、科学生命观及佛教生命观作一叙述。在西方生命论的历史上,大致予以区分,有生机论生命观和机械论生命观的二大学派。古代生机论生命观的代表,是希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三八四年~前三二二年)的灵魂说和罗马加伦(Claudius Galen,一三一年~二○一年)的精气说。亚里斯多德认为,生命现象是三种的灵魂,即植物有营养作用的灵魂,动物是此再加上感觉作用的灵魂,人则是再加上思考作用的灵魂。加伦认为,人的生命有三种精气栖息在静脉、动脉和神经之中,各自职司成长、运动、精神的作用,换言之,这三种精气是与亚里斯多德的三种灵魂(营养、感觉、思考)对应。直到笛卡儿(Rene Descarter,一五九六年~一六五○年)的“生命机械论”出现时的十七世纪为止,亚里斯多德的生命观带来了颇大影响。到了十九世纪,德里施(Hans A. E. Driesch,一八六七年~一九四一年)将海胆的胚胎予以分割,使分割的胚胎各自发育成完整的海胆,因而提倡胚胎之中拥有一种名为活力因子的目的论因子。在生机论生命观里,虽主张形成生命的并非源自物质,但此亦可说是从灵魂般有实体之物,逐渐演变成所谓因子的非实体之物。至于认为生命作用源自物质的机械论生命观,虽亦可见于古希腊的时代,但奠定现代科学生命观基础的,则是前述的笛卡儿。笛卡儿也认为只有人存在灵魂,而彻底将灵魂排除在外的生命机械论,则是十八世纪由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一七○九年~一七五一年)所提出的“人类机械论”。到了十九世纪,由于生化学的研究,生物体构成物质的研究才获得进展。亦即,生命作用开始被还原为物质及其活动。其典型代表,就是十九世纪后叶由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一八二○年~一八九五年)所提出“生命是蛋白质存在模式”的表现。接着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华特生(James D. Watson,一九二八年~)和柯瑞克(Francis H. C. Crick,一九一六年~)解析了核酸的构造,更究明了遗传讯息是按照核酸盐基的排列,有了酵素的蛋白质和讯息的遗传因子二者,才成立所谓生命形成的基本理论。二十世纪后叶,随着遗传因子解析的进展,由于获知生命作用的任何场面皆与遗传因子有关的这项认识,宣告了遗传因子正是生命作用的主要角色,即所谓遗传因子万能说的时代正式来临。于是到了现代,生机论生命观销声匿迹,从物质还原主义的立场,认为科学可以究明生命一切作用的观点蔚为主流,但在另一方面,反倒随着有关意识对身体的生理作用所造成重大影响的逐步究明,更使人益发认识到须超越单纯的物质还原主义,从涵盖面更广的视野来掌握生命的重要性。佛教的生命观佛教的生命观可以用缘起论、三世间论,以及一念三千论、色心不二论、依正不二论等的概念表现出来,在此基于归纳上述概念之意,并涵盖前述的意识问题,拟就唯识思想的生命观作一叙述。唯识思想里,是在阐明意识的更深层有个无意识的广大领域。在人所拥有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所具有的识(前五识),加上将它们集成的理性等意识(第六识),更在其深层尚存在第七识的末那识。末那识是支撑自我意识的根源自我,而在末那识更深层,又有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唯识思想认为,生命作用的根源就在这阿赖耶识。因为按照唯识论点,阿赖耶识是生出一切存在的根源体,亦即围绕自己的环境、自己的肉体,以及前五识到末那识的识,都是从阿赖耶识变化产生出来的。而阿赖耶识又是支撑佛教所说生命永恒性的根源体。但是,阿赖耶识并非不变的实体,常随缘起而变化不已。因为阿赖耶识属于识的一种,使人认识自己的肉体、诸识及环境,同时又将环境中所获得有关肉体、精神的一切经验当做种子(即所谓的基因)予以贮藏。当贮藏的种子成熟,其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再生出新的存在(环境、肉体、诸识)。唯识思想的生命观有两个特色,一是认为包含肉体及精神作用的生命本身并非不变的实体,二是在生命本身的活动和环境的关联上,主张其经常流动、变化。也就是说,生命的理解并不是单凭生命体就能理解,也必须将环境及其活动都考虑在内,一并予以理解。因此,从唯识思想来看时,科学的生命观是被定位在只掌握到生命的物质层面。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