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读音:[si3]
所谓的死,一般可以解释为生物丧失其生命。原本是针对个体的一个概念,但亦可就器官、组织、细胞等种种的準位而作考量,例如所谓“细胞死”的情形。从生到死的转化,多少也是过渡性的,而且也有好比苏生似的现象。关于人的死亡,我国在一九八七年(民国七十六年)六月,即已通过“脑死即人死”的脏器移植法,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与探讨。至于邻国日本,在明治时代以前,主要仍以“呼吸停止”作为死亡判定的基準,导入近代医学的明治以后,则一直以“心脏死”(主要是依据呼吸停止、心脏停止、瞳孔放大的三大征候),判定为死亡。一个人维持生命所不可欠缺的氧气供应及血液循环,是靠肺与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才得以运行。脑是靠此二项功能所维持,且调节它们功能。因此,肺、心脏、脑的三种脏器可说是相互关联,彼此依存,发挥机能,以维持生命。基于此义,以“心脏死”作为死亡的判定堪称允当。但、近年来,“脑死”的死亡新定义被人提出,经过长期讨论的结果,日本国内才逐渐接受“脑死即人死”的观念,事实是到了一九九七年才通过以此观念为基础架构的“脏器移植法”,而从一九九九年起,开始实施取自脑死者的心脏移植或肝脏移植。细胞死多细胞生物的体内,不论是在形成阶段或达到成体后,由于生理条件使然,多数的细胞都会死灭。此称为细胞死。这些特定细胞的死亡,并不是单纯偶发性的退化现象,大部分都是生物体的形成所必然发生的。已知是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也与贺尔蒙息息相关,但、细胞死的主因仍有许多不详之处。当然,细胞死和(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死不可混为一谈。个体仍然活着,但部分也会由于新陈代谢,而有细胞重生出来。又在个体的层面上,虽已濒临死亡,亦仍有活细胞的存在。因此,就极端严谨的个体死亡而言,必须是构成个体的全数细胞死亡的这种观点仍有可以提出讨论的空间。机能死与器质死在“脑死”的讨论中出现的二种观点。机能死是意味脑的机能呈死亡状态,亦即所谓不起任何作用的状态。至于器质死,是意味脑的器质,即构成脑的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死亡。以器质死的基準来判定脑死,等于是在检视脑细胞的死亡,所以在死亡的判定上,具有极高的严谨度。但在另一方面,因为这是在鑒定脑细胞的坏死或融解,所以也有认为其严谨度似嫌离谱的看法。至于以机能死来判定脑死也有问题。亦即,脑细胞仍然活着,只不过是停止其作用的可能性,以及脑的功能是否已完全究明的问题。因此,以机能死来判定脑死时,需要非常高标準的谨慎判断。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