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
读音:[wu2 shen2 lun4]
指否认神存在的一种宗教、哲学的立场。“有神论”的相对词。多半是结合唯物论而提出的主张。在历史上往往被公认的宗教当作攻讦的用语。于古希腊有主张原子唯物论的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公元前约四六○年~前约三七○年)、伊壁鸠鲁(Epicurus,前约三四一年~前约二七○年)等人是透过原子的运动,以说明世界的生成消灭及变化。安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前约五○○年~前约四二八年)及苏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年~前三九九年)在雅典被诬以无神论的嫌疑而遭到审判,他们的情形是因为不承认希腊公认宗教的缘故。在基督教受到公认以前的罗马时代,基督教徒是被视为无神论者,反之,基督教被公认之后的世界,通常是将否认基督教者一概斥为无神论者。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一种哲学立场,公然否认基督教的人格神。法国的唯物论者?拉美特利(Julien O. de La Mettrie,一七○九年~一七五一年)、霍尔巴赫(Paul H. T. d,Hol-bach,一七二三年~一七八九年)等人,将知情意的一切作用皆还原为物质的作用,主张不需要上帝。至十九世纪,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一八○四年~一八七二年)认为上帝不过是被人当作一种祈愿的对象,主张否定上帝即是摆脱人际疏离感。接着又有马克思(Karl Marx,一八一八年~一八八三年)、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一八二○年~一八九五年)指出宗教是隐瞒社会矛盾的鸦片,站在无神论的立场。这些对基督教的批判都是站在唯物论的立场。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一八四四年~一九○○年)虽非唯物论者,但他批判基督教及其道德减弱了人类本来的生命力,而说“上帝已死”。到了二十世纪,无神论的立场更是形形色色,且已一般化,尤其是沙特(Jean-Paul Sartre,一九○五年~一九八○年)等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便声称:“没有上帝,人的一切都会被宽恕”,主张人应该藉由自己自身的祈祷、参与,采取有主体性的生活方式。即使在基督教内部亦已开始检讨人格神的观念,美国的新教神学家?第利希(Paul J. Tillich,一八八六年~一九六五年)等人表示,真正的上帝甚至必须包含自我否定的无神论在内,重新将上帝当作“存在根底”等的用语。于古印度亦有被列入所谓六师外道的自由思想家?富兰那迦叶(Purana-Kassapa)、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等人,是从唯物论的立场否定来世及灵魂的存在,主张道德、宗教皆是无用之物。关于佛教,德国的印度学家?葛拉森那普(Helmuth von Glasenapp,一八九一年~一九六三年)等人是视为无神论的宗教,基于不具备信仰基督教的人格神之意,确实可说是无神论。但是,佛教并不否定广义的神只。佛教所说的神或天,是象征宇宙及生命作用的一部份,涵盖在法(dharma)之下。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