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性理学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xing4 li3 xue2]

所谓性理学,是指宋代的朱子学,至明代的陆象山、王阳明的性理学派。性理学是渊源于先秦时代所兴起的本性论。本性论是在孟子的性善说居主要地位后,才渐趋沈寂。到了北宋又以性理学之名,卷土重来,而由南宋的朱子完成其体系。其称呼是取自程颐的“性即理也”(二程遗书、第二十二卷上),相对于陆象山(一一三九年~一一九三年)及王阳明(一四七二年~一五二八年)的“心即理”,以心为根本的心理学,而由清代的儒者首倡此称。但被称为心理学派的陆王派,其根柢亦是以“性即理”为论据,故仍属性理学的一支。宋学的性理学,是始自北宋的周敦颐(一○一七年~一○七三年),经过张载(一○二○年~一○七七年)、程颢(一○三二年~一○八五年)、程颐(一○三三年~一一○七年)的二程子,而由南宋的朱熹(一一三○年~一二○○年)所完成,但仍可看出各人的学说略有出入。周敦颐就人提出二说。一谓人是生成之物,人的本质为五性(五常之性),即仁义礼智信;相对地,第二则说,具备受自于天的气稟,即天受之性。张载认为,宇宙是太虚的一气,透过一气的聚散,而万物生成,人亦是由太虚的聚散所产生。人的差异,是因为凝聚时,依清与浊产生不同气质的结果。虚是至善,仁所散发的礼仪是仁的作用。故,太虚包含一切法理。所谓“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正蒙),一气的聚散产生形态的万殊,而造成其本性上的差异。张载的学说影响其后程颐的一理分殊说。程颢认为所谓万物的性,是由形成一气的阴阳交感中产生,万物原来就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又说,其所以产生人性善恶的差异,是由于稟气之际,有偏失之故。人性产生善恶的学说,近似张载的主张。程颐更究明的“天命之谓性”,提出“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的论点。认为人的性出自于天,此天即是理。故、性亦是理,万人同性。又将性理与气质分离,认为气质是受自于气,意味能力的才赋。气是由于清浊而在才赋上产生善不善、贤愚的差异,此可称为理气二元论。而为矫正气质的浊,恢复本来的理、性,则必须由敬至知。进而阐述宇宙与人物等的差别相中,亦皆各自有其理存在的一理分殊说。亦即,万物是由一理分离出来,追求其分离出来的一物,谓即可到达一理。朱子云:“性即理。性虽同,气稟异”(中庸首章?注释),人之性即是人之理,人一出生即具备人之理,此即人之性。当理宿于人,更稟于气时,始能发现人之性。性虽平等具备于万物,但万物的差异是源自气质。朱子虽说人性本善,但这是以“理气说”解释孟子的“性善说”。所谓“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太极图解),诚即是太极之理于道德上的表现。人的本性是太极之理,亦是诚。此是人物所普遍具备者,当诚发露为具体上的德,是谓仁义礼智信。人所存在的气质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而阻碍本性之善的自然发露。故、世人欲充分展现本性的善、诚、太极之理,则应去除覆盖于气质之性的物欲,以及注重“居敬究理”。所谓居敬,是于主一无敌(持续静守一途),省察内心,起居动作皆应谨慎行事。所谓究理,就是格物致知,掌握客观事象的法则,究明真知、真理。此是源自的思想。与朱子出生于同一时代的陆象山,对朱子学提出激烈的反驳,但其学说是继承程颢门人谢上蔡(一○五○年~一一○三年)的学说,而朱子是继承程颐门人杨龟山(一○五三年~一一三五年)的学说,因此,陆朱二人皆是出自程子的学说。陆象山排斥理气说,提倡“理即是心”,站在“心即理”说、唯心论的立场。由于视宇宙为一理,此一理又具备于自己心中,故谓遵从宇宙原理,即是遵从自己的心性,倡言省察自己内心即是格物究理。到了明代,承袭陆象山的“心即理”学者,就是王阳明。他说:“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全书?二),认为心以外不存在理。此是源自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性理学批评汉唐的儒学,始终只是经书字义的解释(训诂学),而将学问的目的指向“至圣人之道”(宋史),即人性修养的实践学,此为其发端。探究人之性与理的学问,直至清初为止,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课题。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