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读音:[yi4 jing1]
儒家尊崇的经典,五经之一。于殷代是采用龟甲或牛羊鹿等的肩胛骨、锁骨,以火烘烤,依其龟裂占断吉兇的方法。到了周代,才逐渐盛行筮竹的占卜,即易。易理的完成是在周代,故亦称。现在所流传的经文部分,原本是称为。的内容,分为上下二经与翼,经是说明六十四卦,十翼是解释经的部分,故被称易传。翼即辅佐,意指辅佐经的传。易是以阴阳二元论为根据。阴以●爻表示,阳以●爻表示,将此二爻重迭三段,即可作成八种的卦,再将此八卦互相重迭,则可作成六十四卦。经文是解说此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象,称为卦辞,一卦又由六爻构成。解说六爻的各爻者,称为爻辞。十翼由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文言、序卦、杂卦构成。彖传是就六十二卦的每一卦象,作逐一解说;象传是在说明形象,有大象与小象,大象是讲述卦的构成与君子论,小象则是解说爻的内容。系辞传是经文的综合解说书,引用爻辞,阐述儒家思想。说卦传是解说卦的性质,文言传只有乾、坤二卦,乾坤卦是其它六十二卦的根本,故其解说至为翔尽。序卦传是给六十四卦的排列赋予意义,杂卦传则是给序卦传有系统的序列赋予意义,其排列一旦打散,重新组成相对的卦,又再赋予意义。的成立时期极为久远,记载,伏羲书经的八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述爻辞,孔子造十翼。伏羲是上古的帝王,是否确有其人存疑。但在夏、殷的时代,早已有、的二易存在,再加上,合称三易。、二易是在周代佚失,在此时代只盛行。在孔子以前是被定位为卜筮之书,直到孔子才将它视为天地万象的理法之书。从引用恒卦九三爻辞的文字,及有关孔子喜,曾数度将其缀纽的兽皮革翻断(韦编三绝)的记载,可见孔子重用的态度。孔子作成十翼之说,是肇始于宋代、欧阳修(一○○七年~一○七二年)的疑义书,但在今天已被推翻。有关其以经书姿态出现的成立时期,最早可见于战国末期的非相篇、大略篇引用。但、引用次数不多,显然当时似乎不太受到重视。在同一时代的天运篇(本篇据称是出自庄子后学之年),才被纳入“六经”之中。秦始皇时代,儒士及儒书遭受焚书坑儒的弹压,儒士被活埋,儒书被焚毁,不被视为经书,而是卜筮之书,因此幸免遭到焚毁。到了汉代,由于儒教的国教化,而设置五经博士,于是开始盛行。前汉的易学,起初只有周王孙、服光、王同、丁宽、杨何、蔡公、韩婴等,重视训诂大义的学派,其后,孟喜在其师?田王孙殁时,弄虚言称,得师传授阴阳灾变之书,始有于易理导入阴阳灾异说的学说出现。同一时代的京房(公元前七七年~前三七年)亦擅长阴阳灾变,汉代易是阴阳灾异说的象数易为主流。象数易是以九(阳)、六(阴)的升降往来之象,解明天地自然的理法。当时,是合理的卓越理论,故于经书中才被列入上位。后汉的易学派,概有四派。一是马融(七九年~一六六年)、刘表、宋衷、王肃(一九五年~二五六年)、董遇等,研究费氏易的学派。二是郑玄(一二七年~二○○年)、荀爽等,先习京氏易,后修费氏易的学派。三是虞翻(一六四年~二三三年),最初修孟喜易,其后采用纳甲之术。四是陆绩,专学京氏易的学派。即使在后汉,主流仍是郑玄、荀爽、虞翻、陆绩等的象数易派。象数易是以汉代思想界主流的五行说为基础,从数理上解说自然现象。到了魏代,王弼(二二六年~二四九年)的盛行,汉代的易学自然衰亡。此是意味着易学的变化。所谓王弼易,是相对于过去的象数易,而在易理上受到老庄的影响,阴阳之外,又设定无的一门玄理易,依义理解说人事者。至唐代初期,又有孔颖达(五七四年~六四八年)修撰。其中的是采用王弼与韩康伯的注释,注释说明的“疏”是由孔颖达作成。由于此一缘故,所以在唐代亦甚尊崇王弼易,而广为流传。李鼎祚在中,摒斥玄理易,收录汉代至唐代的三十五家之说,致力重振象数易。到了宋代,易学亦为之一变。陈抟(?~九八九年)、刘牧(一○一一年~一○六四年)、邵雍(一○一一年~一○七七年)等人,推出、、、的各种图说,宣扬卜筮的易。于是,易学解释的意义又为之一变。程颐(一○三三年~一一○七年)鉆研受到老子影响的王弼易,而于其所著中,以宋学的伦理道德立场,解释的义理说,提倡与王弼易不同的学说,但因漠视象数,故仍未能摆脱王弼的窠臼。朱子(一一三○年~一二○○年)于其所著,虽承袭程颐的义理说,却改变程易。受到邵雍的影响,引用各种图说,再予阐扬,且亦定位为象数的卜筮之书。朱子易的高明之处,是将程颐提倡的义理说与占筮的象数易融合。元代是以墨守程颐、朱子学说,著述的吴澄(一二四九年~一三三一年),及的作者胡震等人为其代表。明代初期亦不例外,于胡广(一三七○年~一四一八年)的、蔡清(一四五三年~一五○八年)的,皆明显可见受其影响。到了明代中期,受到禅学影响,以禅为基本,解释的一派兴起。清代则流行汉易。此一时代的考证学者们十分重视汉代的经学,于易学上亦有惠家三代极力推崇汉易。浙西吴派之祖,着的惠周惕,与作者,第二代的惠士奇(一六七一年~一七四一年),摒斥魏的王弼,重振汉易。第三代的惠栋(一六九七年~一七五八年)亦称:“经义存于训”(九经古义序),甚为重视汉代的经学,于、、皆采用荀爽、虞翻等的汉易学说,而成为清代的易学代表。尤其在乾隆年间,惠栋的学说更是兴盛。而遭受惠家抨击的宋易,于是逐渐式微。如上所述,于易学史上,最有力的学派即象数易与义理易的二大派。但、两派的关系与其说是分庭抗礼,毋宁是彼此互相影响,而形成今天的。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