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宗教改革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zong1 jiao4 gai3 ge2]

十六世纪在西方基督教会兴起的宗教革命运动,孕生了新教(Protestantism)。此一运动不限于宗教界,亦对政治、经济、一般社会造成广泛的影响。在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四八三年~一五四六年)及喀尔文(Jean Calvin,一五○九年~一五六四年)等的宗教改革领袖出现的时代,天主教会正处于诡谲多变的情况。教会与世俗权力紧密挂勾,随着其中的利益交换、教会本身的财富及权力的扩大,而逐渐不再扮演精神领袖的角色。又因贩售赎罪券、圣遗物及神职人员的堕落等等,亦造成教会的权威每况愈下。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城的教会门口张贴的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被视为宗教改革的起始日。但在这之前,亦有圣方济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一一八一年或八二年~一二二六年)、沃德(Peter Waldo,?~约一二一八年)、胡斯(Jan Hus,一三七二年或七三年~一四一五年)、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约一三二○年~一三八四年)等的许多人,诉求教会的改革;十六世纪亦有人文学家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约一四六六年~一五三六年)严词批判教会弥漫着道德的沦丧及迷信风气。马丁路德与上述改革家的差异点在于他不仅谴责教会的腐败,更从根本上重新探讨过去的神学及教义。在马丁路德的眼中,教会并不重视赎罪与恩宠的教义。身为罪人的人类能够蒙得救赎,毕竟是来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赎罪与上帝的恩宠,而不是靠人的行为或努力。何况是购买教会贩售的赎罪券,岂有就此获得宽恕之理。马丁路德在中,主张教皇对于净罪界不具任何权威,而且圣人有利益的教义在里更找不出丝毫的根据。因此,向教皇购买赎罪券,既与死后的偿罪毫无关系,购买圣人的遗物亦不具意义。马丁路德的立场是主张信仰的依据只在,上帝被视为正义全是来自于信仰。他当初并无意与教会决裂,且尽量避免与教皇起沖突,但终究在一五一一年,神圣罗马帝国沃尔姆斯国会上确定被开除教籍,才另创新教会。又因日益式微的神圣罗马帝国内,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Friedrich III,一四六三年~一五二五年)等具有实力的德国诸侯支持马丁路德,改革运动于是急遽蔓延开来。宗教改革的运动,亦发生在与马丁路德并无直接关联的地区。慈运理(Ulrich H. Zwingli,一四八四年~一五三一年)主张不只是灵魂获得救赎即可,亦应担负社会或政治的责任。从万人司铎主义的立场,透过公开讨论,以引出市民同意的方式展开改革运动。在宗教改革上,还有一位不亚于马丁路德的重要领袖喀尔文(Jean Calvin,一五○九年~一五六四年)。他所出版的(一五三六年),对新改革运动而言,是第一本既广泛、又有体系的神学书。喀尔文在日内瓦获得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在他的强力领导下,从事严谨的宗教生活。又接纳各国逃离迫害的改革派人士,再把他们派赴各个地区担任领导人,喀尔文派因而扩及英国、法国亦涵盖在内的广大地区。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各地蔓延开来,至十六世纪中叶,新教徒已在北欧一带拥有相当庞大的势力。又在东欧一带,孕生急进的新教徒各派。但在西班牙与意大利,由于天主教全力展开对抗宗教改革的运动,以致新教未能建立强力的据点。英国(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契机,却是政治因素甚于宗教动机。未获教皇克里门斯七世(Clemens VII,一四七八年~一五三四年)认可离婚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一四九一年~一五四七年),甚至否定教皇的权威,于一五三四年另创英国国教会,自任首长。然而由于教义上的问题未能与天主教严格厘清界限,被讥为改革不彻底,招致不满,所以其后又掀起清教徒(Puritan)所发动的改革(十七世纪中叶)。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