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en1]

一般是指,恩惠、恩情、恩泽、恩爱等之意。因恩德是深植于人性中的德性,故自古以来,常于格言或寓言中教导世人。公元前六二○年左右,希腊的伊索(Aesop)所著中,即记载有许多感恩、报恩的教训。至于在中国的儒教,除少数的例外,皆只倡言强制性的主从上下关系,很少提及佛教所说平等人际关系的恩德。于日本最古老的文献、及等,亦有寄托于故事或歌谣,以阐述恩德的思想,但在思想上并未视作重要的问题。室町时代以后,才有较多的寓言故事以报恩思想为主,此亦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所致。佛教有关“恩”的见解已可见于原始佛教。但此并非儒教的忠、孝般,单纯的主从、亲子的上下关系,而是依据“缘起观”,从更深入的层面对人性所作的洞察。第四十七卷云:“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大正第二卷第三四六页)。第六卷云:“菩萨摩诃萨不舍亲旧,知恩报恩,怜愍一切”(同第十三卷第三七页)。第四十九卷云:“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初门”(同第二十五卷第四一三页),此外,尚可见于第八十八卷(同第十一卷第五○六页)等的许多经文。日莲大圣人在教示:“何况习修佛教者,可忘父母、师长、国恩耶?欲报此大恩,必先为究极佛法之智者”(第三一二页),又在云:“习佛法者,必报四恩”(第九六九页)等,于许多的述作中,强调恩。关于恩的种类,第六十一卷(大正第十七卷第三五九页)说有母恩、父恩、如来恩、说法法师恩四种;第二卷(同第三卷第二九七页)则说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四种。但、的四恩最被广泛使用,中亦予引用。然而是举述父母恩、师匠恩、三宝恩、国王恩四者,此是由于乃为个别报谢师恩而著述者。其结论中又指出,为报谢此恩,须穷研佛法,弘扬三大秘法,如此才是最大的报恩。 御书报恩抄(第三一二页)四恩抄(第九六七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