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
读音:[san1 dao4]
三种的道。寗烦恼道、业道、苦道。亦称轮回三道、三轮。表示众生一直处于六道生死(迷、苦)的状态。(1)烦恼道(惑道)。即无明、贪欲、瞋恚等的烦恼。(2)业道。即因烦恼而于身口意的善恶所作。(3)苦道。即惑、业为因,招致三界六道的苦果(苦)。道是“通”之义,此三者互为因果而相通,故称三道。此三道是将十二缘起分成三种的道,依上卷、因缘种品的文字(大正第二十八卷第九七○页),无明、爱、受的三者为烦恼,行、有为业,识、名色、六入、更乐、痛、生、老死的七者为苦。的颂文中又称:“从三故生二,从二故生七,从七复生三,是故如轮转”(同第三十二卷第四八○页),阐示烦恼、业、苦三者相通,从烦恼至业,从业至苦,从苦更生烦恼,如轮之辗转,连续不已。日莲大圣人于说示“三道流转”转为“三德”之法:“正直舍方便,唯信法华经,唱南无妙法莲华经之人,烦恼、业、苦三道,转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三观、三谛,显于一心;其人所住之处,是常寂光土”(第五三五页)。见道、修道、无学道。亦称行位三道,将小乘的声闻乘、大乘的菩萨乘,依次第而建立的修行位阶。皆通于涅槃,故名为道。(1)见道。亦称见谛道、见谛,断一切见惑之位。无始以来,初生无漏的圣智(脱离烦恼的清净智),明了、谛见四谛(佛教真理)之位。未达此见道者谓凡,见道以后谓圣。于第二十三卷(大正第二十九卷第一二二页),是将小乘声闻乘的修行位阶,配以四向四果,而称预流向者为见道。第九卷(同第三十一卷第四八页)是将大乘菩萨乘的位阶,配以唯识五位,称第三位的通达位(初地之位)为见道。(2)修道。断一切修惑之位。就见道而更具体从事种种修习,以断修惑之位。于声闻乘是谓预流、一来、不还三果,于菩萨乘则谓修习位(初地住心以后,乃至第十地)。(3)无学道。断尽烦恼,更无可学之法的位。“学”是修行之义。亦称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断尽诸惑,入于究极之悟而更无可学之位。于声闻乘是谓阿罗汉果,于菩萨乘则谓究竟位(佛果)。鎅十恶业道(能通苦报的十种业因)中的贪、瞋、邪见三者。第五卷(同第四卷第五六五页)举贪、瞋、癡三者为三根,贪(执着于私欲而无厌的心识作用)、瞋(憎恨不合己欲者的心识作用)、邪见(无视因果道理的妄见)三者为三道。畍谓十界中的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三者。富要十寿量品谈义(第一六二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