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所礼拜住鼎
读音:[shi2 si4 suo3 li3 bai4 zhu4 chu4]
在的“常不轻品三十大事”中,就常不轻菩萨的礼拜住处,即常不轻菩萨是以何为境、以何机缘而开觉佛性,从日莲大圣人寿量文底下种法门的立场,立十四项目,予以阐明。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有说,在威音王佛的像法之末,常不轻菩萨唱念二十四字法华经(略法华经):“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法第五八九页),并礼拜一切众生。此时,常不轻菩萨虽遭受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恶口骂詈、杖木瓦石等难,仍对轻毁的四众,不稍轻慢,继续礼拜之行。原因是,他已悟知轻毁的上慢四众毕竟也是妙法的当体,其内在本已具足尊极的佛性。从“第十七 不轻菩萨?礼拜住处事就此有十四所礼拜住处”(第八○一页)开始,至“第卅礼拜住处?忍辱地事”(第八○四页)为止,说述十四个项目,大要如下:(1)“第十七不轻菩萨?礼拜住处事”,其第一是虚空会的仪式,以见宝塔品第十一所涌出的多宝塔中为礼拜住处。多宝塔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即妙法莲华经五字,意味三大秘法的御本尊。礼拜此御本尊而唱题之处,即是不轻礼拜的住处,开己心佛界而成佛之所。(2)“第十八开示悟入?礼拜住处事”,以方便品第二所说,“开示悟入”的四佛知见为礼拜住处。本文是在教示众生开启本来具备的佛性,不轻悟知一切众生内在具足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佛性,所以对上慢四众亦予礼拜。(3)“第十九每自作是念之文?礼拜住处事”,以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所说,“每自作是念”(法第五二二页)之文为礼拜住处。“每”字亘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是三世不变,常念一切众生成佛之故。因此寿量品的“速成就佛身”(同前)与不轻品的“皆当作佛”(同第五九○页)之文,是念众生开觉佛性的文字,皆表相同法理。(4)“第二十我本行菩萨道之文?礼拜住处事”,以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所阐明,本因妙的“我本行菩萨道”(同第五一一页)之文为礼拜住处。佛于因位修行上,在五百尘点劫的当初,修行菩萨道的姿态,与不轻菩萨所行的礼拜行是同义,此文是表示不轻菩萨亦信受三大秘法的御本尊。蕌“第廿一生老病死?礼拜住处事”,以生老病死的四苦为礼拜住处。不厌离烦恼、生死,且阐明为本有的生死,又教导开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礼拜此佛的当体即是不轻的礼拜,亦即膜拜三大秘法的御本尊、且合掌唱题。“第廿二法性?礼拜住处事”,以不轻菩萨自身的法性真如之三因佛性为礼拜住处。不轻菩萨以本来内在于生命的法性真如之三因佛性,即南无妙法莲华经为根本,而礼拜无明的上慢四众,此即是在礼拜众生生命内在的佛性。珯“第廿三无明?礼拜住处事”,以无明为礼拜住处。如“立自他之隔意,云彼为上慢之四众,我为不轻;不轻是善人,上慢是恶人,如此立善恶是无明也”(第八○二页)所示,即是在此无明之下,以其为住处而礼拜之意。亦即,向三大秘法的御本尊唱念题目时,无明转即法性,显为善恶不二、邪正一如的南无妙法莲华经之当体。况“第廿四莲华二字?礼拜住处事”,以莲华二字,即因果俱时不思议之一法为礼拜住处。不轻菩萨觉知一切众生的生命内证有三因佛性的善因,向其礼拜时则成为因果俱时而薰发佛性,在事实上显现善果而成佛,故予礼拜。“第廿五实报土?礼拜住处事”,以实报土为礼拜住处。实报土是谓实践真实的佛道修行,其果报必住于充满功德的境涯,故依十界论而言时,是指菩萨界的住处。所以,判定不轻菩萨的住处为实报土,在此则是立为礼拜行,故以实报土为礼拜住处。“第廿六慈悲二字?礼拜住处事”,以慈悲为礼拜住处。不轻菩萨的礼拜行是为开启一切众生生命内在的佛性,悉予引导成佛,故是慈悲。又受上慢四众以杖木瓦石打掷,仍强说,欲以逆缘使彼等成佛,此是起自慈悲的一念。“第廿七礼拜住处?分真即事”,以六即位中的分真即位为礼拜住处。如“出而化他,云分真即”(第七八六页)所示,不轻菩萨礼拜众生,也是欲以慈悲化导、救助众生,故是立于分真即位的实践。鍄“第廿八究竟即?礼拜住处事”,以六即位的究竟即为礼拜住处。究竟即是无作三身之佛位,不轻菩萨面对上慢四众仍见其佛性而行礼拜,正是因为不轻具有佛知见。其内证的境涯为究竟即,故定究竟即为礼拜住处。由此可知,前述分真即的文字是约于外用,究竟即的本文则是阐述内证之悟。“第廿九法界?礼拜住处事”,以法界为礼拜住处。不轻菩萨是依法于不轻菩萨的界,上慢四众是依法于四众的界,各持本身的境涯,并随时遵守其分际。所以,不轻礼拜上慢四众等于是不轻的法界礼拜四众的法界。此即自他不二的礼拜,不轻菩萨礼拜四众,则四众的佛性也同时在礼拜不轻菩萨。好比向镜礼拜时,映在镜中的自己身影也是在礼拜自己,其法理皆同。苮“第卅礼拜住处?忍辱地事”,以礼拜住处为忍辱地。上慢四众对不轻菩萨施予恶口骂詈,且怀憎怒,诽谤不轻所说“皆当作佛”的授记是虚妄,不轻仍忍耐不生瞋恚,专心从事礼拜行。以上十四项中,有关开始的“第十七不轻菩萨?礼拜住处事”,日莲大圣人述示:“初一之住处,此世一般之学者,可得知之”(第八○四页),其次由“第十八开示悟入?礼拜住处事”至“第卅礼拜住处?忍辱地事”的十三项,是从日莲大圣人独自的文底独一本门立场,说示自身礼拜住处的甚深法门,故称:“后之十三处,当世学者,非所得知矣”(同前)。如教示:“法华经是三世说法之仪式也。过去之不轻品,是今之劝持品;今之劝持品,是过去之不轻品也。今之劝持品,未来可为不轻品。其时,日莲即可为不轻菩萨”(第九八七页),意谓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皆是说明末法本佛日莲大圣人的行仪及弘法方轨、逆缘功德的经文。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