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五识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wu3 shi4]

(1)谓心的作用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五种认识作用。认为眼、耳、鼻、舌、身(皮肤)的五个感觉器官(五根)于所谓色(颜色、形状)、声(音声)、香、味、触(寒暖、柔软等的物质触觉)的各个知觉对象(五境),产生眼、耳、鼻、舌、身的五种认识作用。于部派佛教是与法(存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意识同等看待五识,而合称六识。并予定位为心智作用的主要机能,即心王。于大乘的唯识思想,则主张是基于五识所获得的知觉、认识,而引起职司内在思考、感情的六识,故亦将先于六识所起的作用,称为前五识。但于六识,又有依五识而起者,及出离五识而于梦中或禅定时所产生的知觉等作用。(2)(大正第三十二卷第五七七页)中,分析阿黎耶识(阿赖耶识)的特性,而阐说的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等五个名称。依根本烦恼的无明之力,而引起迷妄(不觉)心,故谓业识。迷妄心起,从中显现知觉事物事象的作用(意∥末那识),故谓转识。而为认识对象(境界)的一切事物事象(一切法),又是从阿赖耶识显现出来,故谓现识。对此一切法,区别属于迷者与属于清净之悟者,故谓智识。瞬间瞬间的生命又产生次一瞬间的生命,彼此相续不息,过去行为(业)的影响成为种子,蓄积不失,而于现在、未来当它成熟时,便化为果报而显现,故谓相续识。御书御义口传(第七六二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