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
读音:[yang2 ming2 xue2]
中国明代,王阳明首创的儒家学说。阳明学是在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尤其是“心即理”的学说影响下,与朱子学抗衡而兴起,故亦称“陆王心学”。阳明学的主要思想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三者。其中又以心即理为其骨干。构成此哲学基础的背景,为朱子学的格物致知与陆九渊的心即理。于朱子学是主张,不只万事万物,即连人心亦是理与气所构成,此又区分本然之性(理)与气质之性(气、情、欲)二者,本然之性称为理,故“性即理”。相对于此理气二元论,王阳明则认为理与气为一体,人心即是理,外物之心亦然(心即理)。是故,的“格物致知”并非如朱子学的心外求理,作知性上的解释,而是解释为格物之本性,正心之所在的事(物),亦即正心。因此并不主张见闻知的“先知后行”,而提倡知行合一的必要。王阳明虽继承陆九渊的心即理说,但晚年主张“致良知”说,建立独创的心学。谓良知是人心本然具备之理,致良知即是实现此一良知。然此并非如陆九渊所说,宇宙所存在的外物之天理与心之理合一,即所谓从属于他律性之理;而是提倡心为优先,认为须待心之本质的良知实现,才有理的显现。此良知说又与北宋、程颢的“万物一体之仁”及佛教、道教的万物一体思想结合,而摇身一变,形成传统儒学。过去的儒学虽提倡仁,但强调等级的差别,欠缺万物一体之仁的观念,王阳明则主张仁为先验的仁爱之心,仁的范围从人类亘及非情有情。更谓,任何人的本性皆与圣人同等,从一般的道德伦理思想发展到準宗教性的道德思想。此外,于阳明学值得注目的是,重视学者、士大夫、庶民聚集举办讲学的所谓研究会,采取知识开放,对学问抱持着革新的态度。王阳明死后,其学派分裂为右派与左派,右派偏重朱子学,左派则更彻底讲求王阳明的自然主义,全盘肯定人的欲望,而偏离了儒家伦理。日本的阳明学是由中江藤树(一六○八年~一六四八年)所建立,此外尚有熊泽蕃山(一六一九年~一六九一年)、大平八郎(一七九三年~一八三七年)、佐藤一斋(一七七二年~一八五九年)、佐久间象山(一八一一年~一八六四年)等的知名人物。比起成为德川幕府官学的朱子学,较为自由且讲求实践的伦理在幕府末期造成甚大影响,培育出许多的维新志士。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