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吴哥古迹(Angkor Vat)
出自:《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
柬博寨宗教艺术遗迹的总称。共400余处,尤以大吴哥王城、吴哥寺、巴壤寺和班迭斯雷寺最为著名。始建于真腊帝国全盛时期的9世纪末叶。这个帝国兴于6世纪,经历了600年的繁华。初奠都洞里萨湖畔,9世纪末迁都吴哥。吴哥古迹便是这时期的艺术创造。
大吴哥王城亦称“吴哥通”,是当时的都城。位于今暹粒省东部。王城呈正方形,周长达12公里。石砌城墙高7米,宽亦7米。墙外有濠沟和护城河。城门之上建石塔,塔饰大佛。门外左右排列天神两列,各高2米,共54尊。城内有寺塔、皇宫等一系列建筑群。巴壤寺即为其中之一。
巴壤寺是建在城中心的佛寺。寺门东向。始建于12世纪末。三层方形台基上,各层有加廓,廓内饰浅浮雕和小石塔。第三层台基上所立中心大塔,高45米。周围绕以16座中型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完整的塔群。大塔上部雕有“湿婆四面神像”,居高临下,环顾四野,具有神秘玄思的意味,也反映出佛教与印度都的融合。
吴哥寺,又称“小吴哥”。位于大吴哥王城南郊。始建于国王苏里亚跋摩二世时。平面设计犹如大小四个“口”字相迭套,形成里外三层。第一层台基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80米。有六处入口通向第二层台基,这层台基长115米,宽100米,比第一层高出7米。第三层台基为正方形,边长75米。圆心为大塔,离地面65米。四隅各有相同形制的一座小塔。第二层台基四隅亦然。所以吴哥寺共有九塔,今惟存第三层之五塔。整体设计体现了佛教须弥山世界的思想,成为宇宙中心之象征。
班迭斯雷寺里外绕以三道围墙,主体建筑为三座并列的石塔。三塔南北向吴一字形,建于同一座台基上,相间1米。石塔拱门之上的楣石饰有精致的浅浮雕。
吴哥古迹的雕刻艺术成就极高。吴哥寺各层回廓内侧皆饰浅浮雕,覆盖面长达800多米,内容多关于佛教、印度教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描绘,也穿插许多世俗生活场景。画面层次分明,装饰效果极强。其圆雕作品以“吴哥式微笑”的风格著称。
13世纪末,真腊帝国又迁新都。吴哥王城的繁华逐渐被埋在热带丛林之中。直到19世纪叶叶才能发现。(罗照辉)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大吴哥王城亦称“吴哥通”,是当时的都城。位于今暹粒省东部。王城呈正方形,周长达12公里。石砌城墙高7米,宽亦7米。墙外有濠沟和护城河。城门之上建石塔,塔饰大佛。门外左右排列天神两列,各高2米,共54尊。城内有寺塔、皇宫等一系列建筑群。巴壤寺即为其中之一。
巴壤寺是建在城中心的佛寺。寺门东向。始建于12世纪末。三层方形台基上,各层有加廓,廓内饰浅浮雕和小石塔。第三层台基上所立中心大塔,高45米。周围绕以16座中型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完整的塔群。大塔上部雕有“湿婆四面神像”,居高临下,环顾四野,具有神秘玄思的意味,也反映出佛教与印度都的融合。
吴哥寺,又称“小吴哥”。位于大吴哥王城南郊。始建于国王苏里亚跋摩二世时。平面设计犹如大小四个“口”字相迭套,形成里外三层。第一层台基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80米。有六处入口通向第二层台基,这层台基长115米,宽100米,比第一层高出7米。第三层台基为正方形,边长75米。圆心为大塔,离地面65米。四隅各有相同形制的一座小塔。第二层台基四隅亦然。所以吴哥寺共有九塔,今惟存第三层之五塔。整体设计体现了佛教须弥山世界的思想,成为宇宙中心之象征。
班迭斯雷寺里外绕以三道围墙,主体建筑为三座并列的石塔。三塔南北向吴一字形,建于同一座台基上,相间1米。石塔拱门之上的楣石饰有精致的浅浮雕。
吴哥古迹的雕刻艺术成就极高。吴哥寺各层回廓内侧皆饰浅浮雕,覆盖面长达800多米,内容多关于佛教、印度教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描绘,也穿插许多世俗生活场景。画面层次分明,装饰效果极强。其圆雕作品以“吴哥式微笑”的风格著称。
13世纪末,真腊帝国又迁新都。吴哥王城的繁华逐渐被埋在热带丛林之中。直到19世纪叶叶才能发现。(罗照辉)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