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转身炉前,揖住持上香。”
旧说曰:“僧家言揖者,即问讯是也。若叉手着胸,是在家所谓揖也。”
忠曰:“如揖班、揖坐、揖香、揖汤茶,皆问讯名揖也。但祖忌真前之揖汤、揖茶,及触礼之后相揖,正是叉手低头,故僧家亦非无此法。”
《智度论》云:“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详〈礼拜〉处。
《释氏要览》云:“揖,即《周礼》第九肃拜也,又是内法下品礼也。《书》云:‘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谨,即慢甚也。’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
〈日用轨范〉云:“闻遍食椎,看上下肩,以面相朝揖食,不得正面以手摇曳两边。”
《经国大典注解》云:“揖,下官于上官,隔等则举手齐眼下致敬,差等则举手齐口下致敬。上官于下官,隔等则无答,差等则举手齐心答礼,相等者各举手齐心下致敬。”
《居家必用》载王虚中训蒙法云:“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入膝内,则手随时起而叉于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亦以手随身起,叉手于胸前也。”
《困学纪闻》云:“郑司农注,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项氏云:‘古之拜,如今之揖,折腰而已。介胄之士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腰也。其仪特敛手向身,微作曲势,此正今时妇人揖礼也。汉时妇人之拜,不过如此。’”
周祈《名义考》云:“手与胸平为揖。诗诂:‘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推手,手与胸离也,厌则着手于胸。”
《正字通》云:“揖,手着胸也。《六书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礼也。’《周礼?秋官》:‘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注:郑氏曰:‘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也。’”
《小补韵会》云:“《仪礼》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今详上手当曰厌,谓手厌于胸。引手当曰揖,揖而左,揖而右。”又见〈顿首〉处。
程大昌《演繁露》云:“《公羊?僖二年》:‘晋谋伐郭,荀息进,献公揖而进之。’注:以手通指曰揖。”
《史记?周本纪》云:“武王乃揖诸侯。”
《湖海新闻》云:“宋徽宗宣和元年,降手诏曰:‘寺院改为宫观,自今设礼,合掌、和南、不审,并改作擎拳稽首。’”
长揖附《前汉书?高帝纪》云:“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注:师古曰:“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